「沙里仙」品牌創立人—吳財發 先生

白手起家

沙里仙創立人吳財發先生18歲開始創業,年輕時就獨創一套生意經,強調做生意一定要有膽識和眼光,絕不能輕易讓眼前機會溜掉。
因為自小家裡環境困苦,高職畢業後,開雜貨店的父親就叫他去賣鹹魚。他不等客戶上門,而是採主動出擊的方式。當時他騎著一台破舊的打檔機車,每天辛苦的往返彰化南投賣魚。在這賣魚的過程中,他累積到做生意的智慧,他認為做生意最重要的不只是想要賺大錢,而是如何與人斡旋,並累積人脈及經驗,且「不能破壞市場機制」,把握時機、爭取機會。而一路走來就是因為這個理念,使得他接觸到茶葉這個行業。 他曾契作小番茄失敗,因小番茄變大番茄;曾經契作梅子、李子和百香果送去員林的蜜餞加工廠賣;也曾承租國有竹林地,砍竹子送到竹山竹製品加工場賣,只要哪裡有商機,他就往哪裡鑽。後來是因為種植和契作百公頃的高麗菜,專送批發市場而賺到第一桶金,那時契作的量大到足以壟斷市場。

那時,因為採收、運送這些農產品,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,而長年聘用當地布農族人。吳財發先生作人實在敦厚,待人寬大為懷,對待原住民員工們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,並不因種族而異;員工們也因為在吳財發先生底下工作及收入穩定,並且受到相對的尊重和關懷,雙方建立了很深厚的情感。

放棄蔬果生意,專心開墾茶園

開墾茶園則是一個巧妙的因緣際會,同時也顯示出吳財發先生做人成功,及他的創業執行力。那時吳財發先生的大姊嫁入南投縣名間鄉松柏嶺,松柏嶺是當年烏龍茶盛世的重要產地,姊夫亦從事製茶行業,他建議吳財發先生可以投入種植、製作高山茶。吳財發先生因此嗅到高山茶的商機,並且蔬果類的生意受到天候、季節的影響,收入不穩定,決定參考姊夫的建議投入製銷高山茶的行列。
在尋覓種茶地點時,布農族員工們因信任老闆,遂牽線到沙里仙段的茶園現址開墾。其實,這在當時是件不容易的事,因為沙里仙段本為布農族祖先的居住地,日據時代因日人便於統治才將之全部遷於東埔台地居住。布農族人對於祖先留給他們的土地,相當地珍惜,不喜歡也不輕易交給漢人開發,一方面他們認為這樣會驚擾祖靈,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漢人不珍惜土地。因為信任吳財發先生的為人處事,才願意和他合作共同開墾自己祖先的土地。於是吳財發先生在民國74年亦然決然地放棄其他農產事業,專心投入開墾茶園,也因他的堅持而創立了「沙里仙」這個茶葉品牌。 當時決定放棄收入不錯的蔬果業而轉型製銷茶葉時,週遭的朋友都不看好,但他確信茶葉是有市場的,所以即使萬事起頭難,他還是堅持到底,一直做到了現在傳承給第二代接班人。他說自己沒有比別人厲害,作生意沒有別的秘訣,只是比別人更小心經營、更認真堅持品質、更真誠對待朋友和客戶,就多那麼一點心力而已。

經營理念—阿公講秤頭是路頭,阿嬤說有量才有福

沙里仙茶行以「單一茶區、自產自銷」的方式經營。
而茶葉在烘培後保存期限較長,且茶葉品質較不易變質,所以沙里仙茶葉以「火候茶」為定位。
因堅持產品的高品質,所以更注重茶園的永續經營、茶廠的作業品質、師傅專業的烘培技術、茶行的分類包裝行銷等等。
再加上經營家訓:「阿公講秤頭是路頭,阿嬤說有量才有福。」,除了買賣外,最重要的是以誠信待人,寬宏為懷,這些就是沙里仙茶行的經營理念。